——《卖木雕的少年》教后记 教材简说: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。“我”到非洲旅行时,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,又担心路途遥远,木雕沉重,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。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,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,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,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。景色壮观的瀑布,栩栩如生的木雕,晚风吹拂的夜晚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,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。本课叙述详略得当,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,而是围绕课文重点,将笔墨放在选木雕、放弃买木雕、送木雕等内容上。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,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。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,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;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;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,并学会恰当地运用。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。 (以上参考) 教完了整篇课文,想不到还有很多花絮,三三两两的学生围着我提问,让我觉得美的作品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,可以跨越年龄和国界,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的互通。打破了我事先以为这一篇有国界,渗透国际情感的文章很难跟孩子们的心灵近距离的交流的武断想法。 一个平时非常沉默的学生居然在最近一段时间变得活跃起来,扯着我的衣服问我:“老师,老师,为什么小木雕也会那么‘沉甸甸’。”一开始,我还觉得疑惑,甚至觉得他提出了一个可笑幼稚的问题,但是凭着对学生的尊重,我还是耐心地询问了这个问题的出处。原来,课文的一开始描写大木雕是既精美又沉重,但是当少年把木雕送给我的时候,木雕变小了,照理来说,不再那么沉重了。可是课文还是写“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。”其实,这或许只是一个正常的现象,也许是非洲的木头相当考究,质量很重。但是当这个问题被周围的孩子听到的时候,情况就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了。从他们的口中说中了各种不一样的答案。有的说,因为这木雕不只是本身的重量,还包含了少年对我的情谊,所以沉甸甸的。有的说,不仅是少年对我的情谊,还有少年辛苦做木雕的汗水。甚至还有的补充说,这是国与国之间的情感,所以格外沉重。有的说夫人很感动,才会觉得沉甸甸。……不论孩子们怎么说,我都觉得一个问题带给他们思考的火花实在是太美了。这看似普通的问题,却激发起孩子们无限的想象。我们可以不去认真地追究问题的实质,但我们从问题里看到了孩子们对事物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。 还有一个孩子可能受到了刚才孩子的鼓舞也兴冲冲地赶来问我:“少年怎么这么快,就把木雕做好了?”旁边的“小麻雀们”顾不得上洗手间,围着我又议论开了,有的说“他是连夜赶出来的呗!”“他是挤时间在做。”我也应和着:“对啊,他一定是没有睡觉,挤时间做的。”“不,不可能的。”那个提问的孩子严肃地大声嚷嚷,原来,课文里写着是“晚饭后”。我恍然大悟地说:“呀,你看得真仔细,很有可能他是当天完成这件雕刻的。”作为老师,我没有像孩子那样具有锐利的眼睛,可以说我没有像他那样学的深,看得透,在我感觉自己欠缺的同时,也感到了一种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喜悦。少年是挤时间赶出来的,这又引起了众多的讨论,“他为什么这样做?”“这样做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?”“猜测一下他当时是怎么做出像拳头大小的木雕的?”一个个问题不需要老师提,在同学的议论中,都已经解决,而且是那么的天然,不凿痕迹;那么是自觉,没有被动;那么的的自愿,争先恐后。 也许是受到了更大的鼓舞,刚刚提完问题,那个孩子似乎出于“邀功请赏”的目的,又来问我“老师你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响不响?”当时我就劈头盖脸说了那个孩子:“这个问题就提得一点儿都没有价值!”那个孩子悻悻地撅了撅嘴。事后想来,这是多么愚蠢的一句伤害。孩子只有完全信任你,只有对课文真正喜欢的时候,他才什么都肯问你,这个时候,再渗透对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的介绍,延伸着对整个非洲的介绍,以及世界各地的介绍,拓展到课外,那是多么美妙的语文学习,也为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做下了铺垫,激发孩子去探索去搜集资料的欲望。 可是,我非但没有回答那个孩子,还硬要把他的问题和“有没有价值”挂上钩,还要觉得孩子是来讨表扬的。为什么偏要给孩子提出的问题套上“有没有价值”的枷锁呢?语文教学难道是让孩子先思考我这个问题有没有价值,然后再解疑释惑,难道孩子就没有权利知道自己想要知道的?这“有没有价值的问题”是为了做给上公开课的老师听,是教学上的流行?还是真正为了孩子,为了一切的孩子,孩子的一切?何况那个孩子是在课外提问。 很多时候,语文课上完,我连上洗手间的时候都没有,马不停蹄地准备上下一节课。但是,我觉得这样值得,这样的教学才教精彩,精彩往往诞生在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侃侃而谈中,越是受到束缚,他们的天性,他们的想象力就被扼杀,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上公开课反而会没有精彩的原因。 我们应该用一种尊重学生的理念去评价课堂,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《给教师的建议》中说的那样: 所谓课上得有趣,这就是说: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、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,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;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,体验到创造的欢乐,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。 |